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停滯不前的文化變革 從現有的基礎開始


二十一世紀頭幾年時,從各方面看來,安泰的處境都極為艱難。雖然表面上收入仍維持高檔,安泰和客戶與醫生的關係急速惡化,且安泰的名聲受到訴訟及全國各地對健康維護組織(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及管理式照護(managed care,這方面安泰是一流的)的反彈聲浪的威脅。繁文縟節、龐大的經常費用和不明智的併購讓安泰每天大約損失100萬美元。

 

   許多安泰遭遇的問題是公司文化所造成-特別是對公司150年歷史的敬重。安泰曾被員工公

認為「安泰老媽」,其公司文化鼓勵員工堅定不移,卻使他們變得逃避風險、甘於平庸且不信任

外人。當時長官的普遍心態是「只要員工天天出現且不製造麻煩,我們就會永遠照顧他們」。自

然地,任何可能對此福利造成威脅的事物,都讓員工退避三舍。1996年安泰與成本低廉的健康

服務供應商U.S. Healthcare合併時,引發劇烈的文化衝突。然而,保守的安泰文化並沒有適應

U.S. Healthcare較為進取的作風,卻變得更加食古不化。安泰的領導人物難以撼動公司文化,

而一位執行長改革失敗後被迫離職。

 

   安泰的管理階層所不了解的是,公司文化的轉變,並不能像二手車那樣交換。無論公司文化

有何利弊,它畢竟是公司獨一無二的資產。不幸的是,對試圖大肆變革(例如:合併或轉型)的

公司而言,既有的公司文化是沉重包袱。公司文化的偏好根深蒂固-無論是好是壞。然而,要利

用公司文化的積極面並轉為自身優勢,並在該過程中抵銷某些負面因素,是有可能的。這樣的方

式使改革更容易實現。

 

   接近2010年時,John W. Rowe醫學博士成為安泰五年來的第四位執行長。員工抱著懷疑的

態度,準備好再度大費周章,試圖改造公司,尋求高效成長。但是,這次Rowe帶給員工一個驚

喜-他並沒有強行改變公司文化來推動新策略。相反地,他和Ron Williams2001年加入安泰,

並在2002年成為總裁)花時間拜訪前線人員,了解他們的觀點,讓他們參與規劃。執行長、總

裁和高階團隊的其他成員尋找各個層級中交遊廣闊、對公司文化敏感度高且備受尊崇的員工,讓

他們投入策略規劃,並了解他們對公司未來程序變革的設計和執行的看法。

 

   這些對話幫助Rowe及其團隊找出安泰最大的問題:安泰的策略眼界狹窄、只注重管理醫療費

用以減少索賠,卻疏遠了病患和醫生-他們是安泰長期成功的關鍵人物。同時,安泰龐大的文化

優勢浮現出來:對病人、供應商與員工深切的關懷;打心底對公司歷史與目標感到驕傲;對同儕

廣泛的尊重;以及成群的專業人士。

 

這些見解使Rowe重新審視使公司徹底變革的手段。Rowe宣布:公司將尋求他稱作「新安泰」的策略,而不僅僅是削減成本。該策略將藉由吸引並妥善對待病人及醫療保健供應商,建立強盛的健康保險品牌,取得優勢地位。這樣的主張很誘人,但需要大規模重組;沒有人能捧鐵飯碗。也就是說,這就是傳統上安泰老媽將不動聲色地全力抵制的那種變革。

 

但這次高階主管開始進行一些干預措施,而從未將其行動描述為「文化變革」。這些干預措施造成微小但顯著的行為改變,振興安泰文化,同時保存並支持安泰的優勢。例如,新安泰策略是專門設計來加強員工對客戶的承諾—安泰歷史上對天然災害的迅速反應就是例證。Rowe也很重視強化一項受損的優勢-員工對公司感到驕傲。Rowe在公眾會議(Town Hall Meeting)中即席回答問題時,強調重拾驕傲是員工應該支持變革的原因,讓員工情不自禁起立鼓掌。

 

因此,雖然變革計劃非議了行之有年的想法(別的不提,該計劃要裁撤五千個職位-未來還很可能更多),員工卻欣然接受。員工聆聽、讚賞並接受新安泰。

 

的確,隨後幾年間的調查、談話與觀察清楚表明:大部份安泰員工感到重拾活力與熱情,並真摯地以公司為榮。安泰的財務績效也反映了這點。2005年前後,安泰的每日盈利接近500萬美元。安泰的營業利益從損失3億美元反彈到獲益17億美元。從2001年五月到2006年一月,安泰股價穩定上升,從美股5.84(經除權調整)美元增加到48.40美元。

 

安泰的故事(我們引用自Jon Katzenbach和已退休的安泰高階主管Roger Bolton尚未出版書籍的草稿)並非獨一無二。我們一直了解要改變人們的想法、感覺和行為需要多年時間。即便如此,改變的成效也可能不夠顯著。如果真是如此,具有古老、強盛文化的組織可能一瀉千里。Washington Mutual、家得寶(在最近的大變革之前)以及韓戰、越戰期間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都是血淋淋的實例。

 

令人欣喜的是,如安泰的例子所顯示,公司文化要往正確方向前進是有可能的。無論如何,公司文化都會與時俱進-有時有所進步,有時卻開倒車-而您最好是與公司文化一起奮鬥,融入其中,而非打擊公司文化。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績效達到高峰的企業(包括四季飯店、蘋果、微軟與西南航空)都運用了五項原則。這些公司將公司文化視為競爭優勢-是變革的加速器,而不是阻礙。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透過我們的研究和客戶的經驗,來探討這五項原則。遵循這些原則有助於組織達成更高績效,更加客戶導向,更具企業倫理且具一致性。

 

1. 使策略與文化相配

上級強加的公司策略時常與根深蒂固的實務操作及公司文化的態度不一致。高級主管可能低估了策略與公司文化一致對策略成效的重要性。文化總是凌駕於策略之上。

 

有些公司領導人多年來為公司文化的食古不化所苦,卻從未完全聚焦在「為何需要改變我們的公司文化?」的問題上。這些人沒有清楚的把他們想要的公司文化和戰略及業務目標連結起來。許多公司將一長串期望的公司文化特質列給我們看:協作、創新、菁英領導、甘冒風險、注重品質…。這些項目太過空泛,且需要太多時間來處理。雖然聽來很棒,但這些特質並不能創造差異。

 

把這些含糊不清的目標,和Mayo Clinic這種有些文化特質能確實輔助並配合其戰略的組織比較看看。Mayo Clinic結合各領域醫學專家來診斷、對付最棘手疾病的能耐聞名全球,該診所提倡極高程度的協作與團隊合作,透過正規與非正規機制加強這些特質。

 

理念簡介
許多領導人責怪公司文化阻礙重要的變革行動,像是合併或大變革。
    但當他們試著以改變公司文化的方式解決問題時,他們的努力徒勞無功,失敗或甚至適得其反。這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這些領導人不了解的是:公司文化深深體現在員工的工作方式-且所有公司文化都有其長處。秘訣在
於:盡可能發揮公司文化的優勢-與公司文化一起奮鬥,融入其中,而非打擊公司文化。
    領導人必須注意:尊崇公司文化的優點,聚焦於少數關鍵行為的改變,而不是試圖全盤變革。只要採取這種觀點,有些領導者甚
至發現其公司文化變成主要的競爭優勢。
    這些公司的業務重點與公司文化並行不悖,且利用其文化強化戰略重點,使公司文化變成變革的加速器,而不是阻礙。

 

與公司文化背道而馳的策略註定失敗。文化總是凌駕於策略之上。

 

 

2. 聚焦於少數關鍵的行為改變

研究顯示:接受心臟繞道手術或血管成形術後,只有10%的人會大幅改變生活與飲食習慣。即便有壓倒性證據顯示我們必須改變行為方式,我們還是不會改變。變革並不容易。所以你必須選擇你的戰場。從哪開始?首先觀察目前組織盛行的行為,並想像當公司在最佳狀態時,人們會有甚麼舉動-特別是當他們的行為能支持你的業務目標時。問問領導團隊中的人:「朝我們所選擇的戰略努力時,如果我們擁有夢寐以求的公司文化,普遍出現的新舉動會是甚麼?又有那些根深蒂固的行為會消失?」比方說,您的組織先前是公用事業或政府機構,而有興趣變成更棒的服務業者。假如該機構提供出色服務,員工對待客戶時會有何不同?在每間您新開的辦事處裡,會有甚麼顯著的互動?員工會如何提出新點子,或評估其他點子?他們會如何提出難題,或使他人注意到潛在問題?此外,當員工看到同事的作風與眾不同,會有甚麼反應?

 

決定要優先處理甚麼的時候,與公司各個層級中深思熟慮的員工進行一系列「安全區(Safe Space)」討論常常有助於了解那些行為目前的公司文化影響最深(無論是好是壞)。安泰正是這麼做。這也是一家試圖變得極為顧客導向的全國性零售商所採用的方法。這家零售商的領導者徵求內部「模範生」的協助-也就是那些以有效激勵其團隊著稱的人。高階主管團隊採訪他們,並擷取出一系列關鍵激勵行為-像是樹立良好顧客服務的榜樣。店經理接受培訓,而這些激勵行為也被轉化為具體的策略-像是歡迎顧客進入店面的方式。引進新舉止的店面已經開始收到成效,包括關鍵產品的同店銷售有所改善及客訴減少。

 

您所著重的行為可以很微小-只要這些行為廣為人知且容易仿效。試想某家公司發現到員工挫折感的主要來源是公司績效審查程序時的反應。該公司使用360度評估機制(360-degree evaluation mechanism),但結果時常讓員工始料未及。因此,主管引進一個簡單的舉動:詢問輸入資料的人他們是否曾給予評估者反饋。這個簡單的問題使同事更常互相分享建設性的批評,減少降低員工士氣的「意外」,以及關於績效的意見分享質量上升。

 

少數關鍵行為被大肆強調時,員工時常會另闢蹊徑來加強。當通用汽車擺脫破產危機時,公司決定再度強調冒險及公開交換構想來刺激創新。當一名員工在開會時稱讚另一位員工的表現,該團隊以輕鬆詼諧的方式,用「金色星星」貼紙來表彰態度堅決、坦率的員工。這樣的方式很快開始蔓延。雖然發放貼紙可能被懷疑是由上而下的政策,它成為同儕間固有的習慣,且有助於強化通用汽車更大規模的文化演進。

 

安達信公司文化的墮落
 
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公司文化的墮落,是一個最為知名、卻也最常受到誤解的實例。
    安達信在超過30個國家營業-它曾經令其他專業服務公司稱羨。之後,2002年安隆案調查期間,對安達信的控告使它破產。那時,許多人相信安達信的滅亡,是由於單一的客戶關係帶來的法律或監管問題。事實上,安達信的衰亡源自公司文化的逐漸腐敗-早在安隆瓦解前數十年便已開始。
    至少這是分析師與記者Charles Ellis在深入了解安德信的破產後得到的結論,並在未出版的手稿「代價(What It Takes)」中如此陳述:
    「安德信曾經是國際上備受尊崇的審計與專業服務公司,卻自毀前程而逐漸墮落,最終導致公司的毀滅。」回顧公司的衰落時,Ellis回溯到1950年代-領導人把重心從品質與誠信轉移到超越其他公司的收入和市場地位。
    當安德信擴張其全球版圖時,它摒棄了為了追求專業、卓越而衍生的慣例,例
如:所有會計師都必須花兩年在審計以及全球利潤池(profit pool)的使用,以確保所有合作夥伴與其他夥伴的成功有利害關係。每項新措施都有一套推託之詞-卻使公司的價值觀更容易受到損害。公司文化的墮落也使許多警訊更容易被忽略,包括1973年時美國四季醫護中心(Four Seasons Nursing Centers of America)破產,其創辦人認罪(證券詐騙),而安德信因審計師的身分被起訴。
    1990年代末期,安隆成為安德信的主要客戶,且堅持只聘用能接受安隆可疑作法的個別會計師與審計師時,安德信的專業文化已墮落到一去不返。只要適度的干預,就可以保存安德信對誠信的承諾,而避免極為公開且難堪的公司倒閉。

 


 

3. 尊崇公司文化的優點

對公司文化的缺陷糾纏不放很吸引人,但所有公司文化都始於一番美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演進,並且有許多優點。優點可能包括堅持對客戶的服務(可能表現在不願削減成本)或創新取向(有時可能導致「非我發明(not invented here)症候群」)。假如您能找到方法證明既有價值的適用性,並分享實例來說明為何人們仍相信這些價值,那麼既有價值仍然對公司有用。認同現有文化的資產讓重大變革更像是眾人共享的進化過程,而不是由上而下的高壓政策。

 

員工行為調查、深度訪談與觀察不只能診斷公司文化的缺點,也可以用來釐清公司文化的優點。例如,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高階主管進行一項調查,以測試員工是否樂意追隨侵略性十足、與競爭對手正面交鋒的新戰略。這項調查揭露幾項重要的文化挑戰,包括消極抵制行為、不得要領的決策、以及組織中普遍的各行其是。但調查結果也顯示:員工願意為該戰略奉獻的時間心力非比尋常;他們真的渴望幫忙。這股巨大的力量大部分仍未被開發。這樣的認知有助於高階主管反思它們如何傳達策略;更重要的是,如何與員工互動來支持新行為。

 

另一個駕馭您想扶持的文化要素的方法就是承認它。在一次問與答會議中,出現了安泰的重大轉捩點,一位老員工問道:「Rowe博士,我很感激您花時間解釋新戰略,但可以告訴我:對我這樣的人,它有甚麼意義?」這問題不好回答。經過一番思量,Rowe回答:「我想這都是為了重拾對安泰的驕傲。」如我們先前所提到,數百名與會者情不自禁起立鼓掌。為何這樣的概念能觸動人心?安泰對天然災害的反應向來出色(包括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與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安泰的許多著名保戶-電影明星、運動明星與其他公眾人物-也讓員工引以為傲。安泰之所以被認為是吝嗇、頑固的公司,是19801990年代的管理式照護運動造成的。因為如此,員工對公司的感覺不再良好。一個安泰的老員工說:「雞尾酒會時,我真的很害怕被問:你在哪兒上班?」當RoweWilliams讓「重拾驕傲」成為核心主題,他們觸動許多員工的心,且促使員工相信安泰能重返榮耀。

 

舉止與高階主管的策略和期望公司文化已經一致的員工是公司可利用的另一項優勢。只要夠用心去尋找,大部分公司會發現已經有一大堆人在實踐公司所期望的新行為-就像「模範」店經理對零售商的所作所為。

 

4. 整合正規與非正規干預

當您推動新的關鍵行為時,必須讓大家了解這些行為對公司策略表現的影響。務必整合正規方法(像是新規定、評估標準與獎勵)與非正規互動。(請見附表「最大利用公司文化的機制」以了解可行的方法。)只有少數公司了解如何做好這點。就我們的經驗,大部分公司領導者偏好正規、理性的行動,而忽略組織非正規、較為感性的一面。這些公司一開始調整報告路線、決策權、決策程序與IT系統,卻忽略非正規機制,像是網路、興趣社群、有特殊目的的對談與同儕互動。

 

Google是最大化利用非正式組織的好例子。我們訪問的一位高階領導者把Google與一間擴展校區時,計劃鋪設人行道的大學相提並論。他這麼形容Google:「我們會等到員工在草地上踩出各種路徑時才鋪設人行道-而且只鋪最多人使用的那條。

 

無論正式與否,干預必須做到兩點:在感性層面抓住員工(喚起利他行為、驕傲以及對工作的感觸)並輕輕觸動理性自利的一面(提供投入者金錢、地位與外部認可)。

 

在安泰,Rowe明確地尋求與員工的非正規互動,包括社交性拜訪、有特殊目的的會議、即興電話討論以及電子郵件交流。他和Williams希望全盤了解員工,仔細考量他們的感受,並找出他們關新的事物和焦慮的來源。在公司各處也舉辦了不分層級、各自獨立的討論會,來討論安泰的價值-安泰的過往、安泰應當是怎樣、為何許多安泰價值不再「留存」,以及領導人的甚麼行為能確保正確的員工行為。

 

網路方面,Rowe在早期的一項重要成就是找出「具關鍵影響力的」核心團體-無論位階高低,對公司文化的現況,能提供寶貴觀點的潛在領導人物。Rowe開始與大約25個核心領導者有互動,並在幾個月後把該團體擴充到接近100人。這些討論不只讓Rowe對員工有深刻了解,也讓他與備受尊崇的人們關係密切,而使他發出的訊息能藉正規與非正規管道傳播。

 

正規
非正規
.報告結構
.決策規則與權利
.業務流程與方針
.培訓、領導與組織發展方案
.績效管理
.津貼與獎勵
.內部溝通
.理事會和委員會
.公司大事
.高階領導者的行為模範
.有意義的主管-員工連繫
.內部/跨組織網路
.有特殊目的的(ad hoc)集會
.同儕與同儕的互動與說故事
.興趣社群(communities of interest
.模範與激勵領袖(motivational leader    
  的參與
.物質設備、資源與審美觀的改變

 

5. 評估並監控文化演變

最後,在過程中的各階段評估並監控文化演變(就像面對其他重要的新業務創舉時,您也會這麼做)極為重要。精確的評估使高階主管能察覺到故態復萌的狀況、在必要時修正方向、並證明實質的進展-有助於持續維持聲勢高漲。

 

高階主管必須注意四方面:

業務績效。關鍵的績效指標是否改善?重要的成長目標是否更常達成?較不明顯的指標狀況如何(像是地方性的銷售成長或客訴減少)?

 

關鍵行為。各個層級中是否有夠多的人開始展現最具重要性的少數行為?例如,假若客戶關係至關重要,主管是否定期更新客戶關係管理(CRM)資料庫?

 

     里程碑。是否達成具體的干預里程碑?例如,是否成功實施新政策?人們是否實踐對關鍵客戶目標的承諾?

 

     基礎信念、感受與心態。關鍵文化態度是否朝正確方向發展,如同員工調查結果所顯示?這方面通常是最慢出現改善的。許多人只有在新行為造成重要改變後才會改變想法-從而使新行為產生效益。設計文化評估標準時,要記得評估方式會影響到結果。例如,過度強調季銷售業績可能對寶貴的客戶關係造成不適當的壓力。此外,假如一家試圖變得更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將「花更多時間在你的客戶上」界定為關鍵行為,並以每週通話數來評估,其員工可能打很多通電話,業績卻沒有增加。類似地,用續留指標(retention metrics)評估全面參與和工作滿意度可能沒有新文化創舉實行時,高績效人員的續留狀況來得有用或重要。

 

公司應持續追蹤,提醒員工他們的承諾。有些組織每兩週發放一次五到十個問題的問卷,詢問特定行為出現的頻率。這些問卷調查和單純的強化機制一樣,能成為對話與行動的基礎。

 

如果處理不當,評估工作很快就會變得惱人、浪費時間且昂貴。最好在現有的記分卡和回報機制中加入少量謹慎設計的特定行為評估,而不是開發龐大的新系統與調查方式。某些狀況下,聚焦於關鍵的子群體內部互動可能也是值得的-像是中階主管或背負關鍵業務的人們(他們的行為會對別人的經驗或業務成功造成與期職位不相稱的影響。)

 

首先訴諸文化干預

除了由上而下呼籲變革外,領導者老是把文化創舉視為撒手鐧。但當他們融入公司文化時,就會確信:只有全面檢視、修正公司文化,才能克服公司對重大改革的抗拒。因而,文化扮演的不是加速器和發動機的角色,而是用來聲東擊西的工具。

 

但文化干預可以、也應該在早期就成為重點-用來闡明您公司的能力,即便改進策略時也是如此。有目的且完善的文化干預(每次都設計來改變幾項關鍵行為),也能激勵並吸引您最有才華的員工,使他們能更有效率地合作。

 
公司文化、策略意圖與績效重點間協調一致能使您的組織對員工及客戶更具吸引力。因為根深蒂固的文化只能隨時間慢慢改變,與您擁有的公司文化一起奮鬥並融入其中總是最好的方式。對所有相關人士而言,全面變革帶來的困擾就會降低許多。簡而言之,與其攻擊公司的核心,不如充分利用公司的正面力量,讓公司文化走向正途。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搶餐飲市場 國賓力推館外餐廳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20811/34432048

大家都在搶啊~~~


搶餐飲市場 國賓力推館外餐廳

1 Bite 2 Go與Le Bouquet 料2年半可回本



【陳慜蔚╱台北報導】飯店積極增拓據點,國賓(2704)住房及餐飲並進,繼年初全新副品牌amba設計旅館開幕,主打紐約美式輕食風格餐廳1 Bite 2 Go與Le Bouquet繽紛麵包房也於昨日正式開幕。國賓財務長陳榮輝說,預估2家店年營收上看5000萬元,未來1年內,單是1 Bite 2 Go總店數將達到8家。
Le Bouquet積極展店若再加上原有的MARKET CAFE'以及YU SUSHI,國賓目前館外餐廳已經達到4間,國賓內部評估,新增的2個館外據點,位置互相緊鄰,將可收彼此拉抬業績效益,預期最快2年半,就可回收成本。 
除已規劃1 Bite 2 Go在1年內,至少迅速拓增7個據點,陳榮輝也表示,目前館外餐廳評價都不錯,尤其Le Bouquet繽紛麵包房,設立以來,累積不少熟客,打出知名度,未來也將更積極尋覓適合的展店地點。
陳榮輝分析,館外餐廳因無飯店支撐來客數,因此特色更形重要,1 Bite 2 Go主打美式紐約風,營造時尚舒活的自在氛圍。此外,館外據點更需控管成本,因此在設立之初,即評估透過大量展店後所達到的經濟規模,有效壓低食材及人事成本。
因此以昨日新開的1 Bite 2 Go及Le Bouquet繽紛麵包房,雖總投資金額超過5000萬元,不過陳榮輝信心滿滿表示,最快2年半回收成本,不過考慮到消費單價不低,包括士林旗艦店在內,1 Bite 2 Go第1年總店數將達8家,主要仍將以大台北地區為主。
國賓昨也公布7月營收2.2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07%,累計今年前7月營收16.78億元,年增4.27%。隨著新據點陸續加入營運,法人看好,國賓下半年營收成長動能將更為明顯。 

前7月營收增4.27%

國賓去年每股純益1.17元,法人分析,隨著下半年營運逐步增溫帶動,每股純益有機會高於去年。
除積極拓展館外餐廳,事實上,國賓也持續尋求繼續拓展旅館據點的機會,年初amba開幕後,接下來位於松山火車站的松山amba,也將於2014年開幕,陳榮輝表示,若有好的機會,也評估將於海外設點。 

暫時放棄南澳開發案

陳榮輝說明,就現階段環境來看,自行購地蓋飯店較為困難,不過國賓從未放棄持續增拓據點。受到環評影響,國賓近期才剛決定放棄籌備7年的南澳開發案,拿回3000萬元的保證金,不過未來若縣政府重新規劃,陳榮輝表示,國賓仍將視狀況評估,不排除再度參與投標,畢竟國賓對生態休閒度假園區相當有興趣。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剛看到的私廚,給各位參考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0523.html

Blossom〉向江振誠看齊 嘗試發展自我風格
 
 
     
主廚∕蘇品瑞
廚師∕吳尚樺、李澄、林立群、陳家宏
外場服務∕陳怡君、許家豪、施奕璇
     「人人都可以當廚師,但只有無所畏懼的人能料理出藝術。」用這句《料理鼠王》中的經典台詞,來形容由八位18歲到23歲青年所組成的法式料理團隊Blossom概念廚坊,再貼切不過。
     7月初,一個平常的週間夜晚,台北市八德路巷內一間一樓店面的設計工作室,燈亮了起來,原來以白色為基調的工作室,此時換上白色的桌布與刀叉,書架上點綴著出餐主題愛莉絲夢遊仙境的自製擺設,輕柔的音樂流瀉,就馬上搖身一變為高級法式料理的私人宴所。
     沒多久,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帶了12瓶紅酒與親朋好友登門,今天他們是唯一的客人。

23歲廚師領軍 月營業4天
     Blossom概念廚坊今年2月開幕,每個月只有四天營業時間,每一人份套餐2500元,採預約制,純靠口碑、沒有廣告行銷,卻低調地在上流社會傳開來。蔡明忠就是經朋友介紹來過一次後,感覺料理有意思,氣氛又私密,很快第二次造訪。
     概念廚坊最近兩個月的座位都已確認預約訂滿,同時,他們也累癱了。
     到底這是怎樣的團隊呢?八人中,有的已在知名五星級飯店的法式料理店工作,有的還在當兵,有的仍就讀大學,準備考研究所。平常他們各有各的工作與學業,每月最多只能拿8天休假來經營餐廳,因為光備料要三天,接待客人四天。只保留一天真正的休假給自己。
     領導這個年輕團隊的關鍵人物是蘇品瑞。今年23歲的他,去年還在服兵役時,就拿下法國國際美食協會主辦的「年輕廚師精英賽」冠軍。從高中餐飲科畢業後,還赴澳洲藍帶廚藝學院學習西餐烹調和甜點製作,曾在澳洲餐飲界最高檔次的三頂帽餐廳(Quay)實習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拿下不少國際獎項。

2012年7月24日 星期二

美國農業─乾旱時刻


經濟學人中文版:美國農業─乾旱時刻

 


美國農業─乾旱時刻
2012年的大旱將使美國農業利潤下滑,並抬高食品價格。


2012年的大旱起初給人一種非常清爽的感覺:少雪的冬季和令人愉悅早早到來的春季。但是,入夏以後連續地高溫記錄橫掃了全美。少雨、極端高溫共同造成了55年一遇的大旱,更糟糕的是天氣預報顯示接下來幾周天氣會更乾燥。

全美的農田乾透了,作物正在枯萎,水庫變淺,漂流乾涸,猶他州和科羅拉多州更是暴發了野火。嚴重的乾旱氣候在48個州裡綿延,來自國家氣候資料中心的報告說,7月10日美國本土上有55%的土地正在經歷中度至極端重度的乾旱,其中三分之一更是重度至極端重度。

最近幾年欣欣向榮的農業部門成為美國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小亮點之一。農業甚至給愛荷華州的財政帶來了盈餘。但是今年,在過去3個月裡大旱給主要農作物(玉米)和大豆的種植帶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農作物、草場和牧場的惡化情況是過去20年罕見的。伊利諾州內布拉斯加州、印第安那州、堪薩斯州、密蘇里州科羅拉多州、阿肯色州、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的玉米和大豆種植區全部或者實際上全部處於乾旱之中。儘管多年來農業生產已經大幅度提高了,但是人們對20世紀30年的風沙侵蝕仍然記憶猶新。

在全美國29個州中,超過1000個縣已經被美國農業部認定為主要自然災害縣。這一身份允許該地區內的生產者向政府申請低息貸款,並且他們還可以開墾保護區中的土地來放牧和進行乾草生產。

6月16日美國農業部調低了國內農產品品質的等級,其中38%為“劣質”或“非常劣質”。這一比例在前一周為30%,當時便是自1988年以來的最高值了。與此同時,被評定為“劣質”或“非常劣質”大豆也由27%上升到30%了。

先前就有人預測乾旱會帶來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種猜測似乎是合理的。玉米是美國最主要的農作物,它去年的產值是765億美元。此外,德克薩斯州去年經歷了歷史上最乾旱的一年,今年3月德克薩斯州農業委員會宣佈該州去年損失了76.2億美元。

美國的乾旱已經影響到了全世界玉米和大豆的價格。美國出口的玉米占世界市場大約是52.5%,而大豆占比為42.9%。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的市場主管馬克西莫•托萊洛說,過去一周(編按:此為7/21文章)世界玉米價格已經上漲了30%。

由於全球的大米和大麥供應依然充足,玉米和大豆的價格上漲不太可能導致2007至2008年間那樣食品危機。但是玉米一向是用來餵牲口的,因此玉米價格的任何上漲都會造成牛肉、豬肉、禽肉和乳製品價格的上漲。此外,因為製造乙醇需要玉米,玉米價格也因此受到更大壓力。

對於大豆種植來說,接下來的幾周非常關鍵時期。由於大豆有一個較長的授粉時期,如果雨季如期到來的話大豆產量也會提高。俄亥俄州和印第安那州的部分或許不會如此之熱,而且可能會經歷陣雨和雷雨後得到幾絲緩解。但是美國農業部的氣象學家布拉德•裡庇認為,在美國許多農產品的主要產區比以往更熱更乾旱的天氣將持續到7月末,這些地區是平原和中西部。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發票食譜


剛剛看到的概念
將有買該公司產品的人
根據他發票上的生鮮食材
直接在發票上列印建議的食譜
非常的有趣!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策略行銷/品牌DNA


策略行銷/品牌DNA
啤酒加上悅耳的音樂,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歡樂的氣氛。海尼根台灣分公司總經理何品濤表示,音樂就是海尼根的品牌DNA,透過音樂這個不需要翻譯的語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縮短,在變化快速的現代,海尼根試著用音樂和啤酒,讓人大開眼界(Open Your World),並依此為品牌定調。
海尼根是全球銷售量第三大的啤酒品牌,行銷全球超過170多個國家,在台灣也已經有25年的銷售歷史。在眾多的啤酒品牌中,何品濤表示,海尼根的品牌價值,就是帶給消費者高品質的啤酒體驗,在行銷上以各式創意的活動,貼近在地消費者的需求,希望能帶給當地的消費者國際視野。
何品濤表示,網路加速了人際的互動,也讓地球村快速變化,大家都希望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什麼新鮮事,海尼根要將音樂、歡樂的氣氛給消費者。
於是,在陸續引進東京電音派對ageHa、國際搖滾巨星聯合公園、艾微兒、經典樂團小紅莓、創作才子詹姆士布朗特,以及贊助台灣本土知名樂團與歌手等一連串音樂活動之後,海尼根今年贊助荷蘭 ID&T公司,9月將於高雄巨蛋舉辦「Sensation轟動」大型音樂派對。
何品濤指出,音樂讓人的臉上有笑容,大家可以敞開心胸交朋友;啤酒在世界各地都被視為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由於低酒精量讓人有微醺的歡樂感,能夠巧妙地化解人際間的緊張感。過去海尼根在全球贊助超過100多種音樂活動,音樂已經存在海尼根的品牌血液中。海尼根希望藉由高品質的大型音樂派對,讓台灣消費者知道國際大型音樂派對的新玩法,台灣也能有世界級的音樂饗宴。
對品質的堅持、對消費者的尊重和創造歡樂氛圍,是海尼根的企業理念。這個來自荷蘭的百年企業,雖然是股票上市公司,但大多數的股權仍掌握在海尼根家族手上,因此可以不受干擾地維持產品的品質。而除了海尼根這個品牌,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會用當地的物料和人力,開發當地品牌,以創造就業機會,並尊重在地口味。
對於海外市場,海尼根採取深耕的方式經營,10年前台灣市場從代理商轉為直營時,海尼根投入大筆的金錢在產品供應鍊和人才的培育上,當時被視為冒險的投資,但以現在的市占率僅次於台灣啤酒看來,海尼根在台投資策略顯得正確且有遠見。
何品濤表示,台灣的啤酒消費者不但聰明而且善變,業者可說是每天都在打持久戰,海尼根啤酒在市場上屬中高價位產品,也一直以不同的行銷活動、贈品、服務、廣告等管道,讓消費者獲得滿足,感覺錢花得很值得,也是海尼根在展現品牌價值,並持續努力的目標。

※ 提醒您:飲酒過量 有礙健康

【2012/07/02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策略行銷/品牌DNA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7198741.shtml#ixzz1zZWDv3Og
Power By udn.com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找出顧客最關心的事,觸動情感共鳴、引發行動



【整合行銷3堂課】找出顧客最關心的事,觸動情感共鳴、引發行動


每個行銷人都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企畫的活動能夠有強大的影響力,不只消費者踴躍參與、對手爭相模仿,甚至還能登上報紙頭版。
每一年,7-ELEVEn幾乎都在全台灣創造出一個男女老幼都熱衷的話題:憑身分證換國民便當、蒐集Hello Kitty磁鐵、OPEN小將家族、高雄夢時代氣球大遊行、簡單生活節……,不僅帶動超商購買人氣,也拉抬了集團內星巴克、康是美、無印良品等品牌。
「最難的,是找出消費者有『共鳴』的主題,」整合行銷部經理劉鴻徵說,行銷不是靠廣告「傳播」(communication),而是「傳動」(communi-action):跟顧客培養感情、找出需求,溝通後立刻採取行動,就能引爆品牌影響力!
Lesson1 : 集團行銷建構銷平台,產生綜效
統一超商集團思考行銷的邏輯,和許多企業有個根本上的差異:多數企業做行銷像「放煙火」,把預算押注在一、兩項商品和活動上,雖然一時贏得市場注意,影響力卻難以持續;統一超商做行銷則像「蓋花園」──先打造數個大型主題活動(例如,全店集點、跨年遊行、簡單生活節)做為行銷平台,再讓同集團的品牌如花朵般輪流綻放,既能共享集團資源,對外營造「集團充滿活力」的印象,又可以向各自的目標族群宣傳,產生「1+1>2」的綜效。
「我們粗投資『品牌』,不投資『商品』,」劉鴻徵說,過去廣告的主角通常是單一產品,但是有些單品(如生菜沙拉)差異性小且壽命短,當季節變換,幾千萬廣告費就化為烏有。若改打品牌(光合農場),就可以用同樣的品牌概念(安心美味),溝通不同的商品,強化消費者的印象。
「個別發聲力量小,市場沒反應,還浪費廣告預算,」劉鴻徵用國中物理學的「力距」原理解釋,「多品牌、推動同一主題」的傳播力道,遠大過「多品牌、各自操作不同主題」的道理。
不過,當暢銷明星商品出現時,「主題先行」的行銷策略也會轉向,改讓商品做「主角」。比如,2001年推出的「國民便當」,7道菜只賣39元,賣相十足;整合行銷部就舉辦「憑身分證領國民便當」,並加入其他商品,包裝成「國民品牌商品」舉辦抽獎。
整體歸納,7-ELEVEn的主題行銷有3種,包括「節令型主題」(如情人節、過年)、「素材型主題」(如草莓季、蕃茄季)和「生活形態主題」(如考季)。「主題找得對,行銷就很省力,」劉鴻徵又搬出物理學來說明,「主題」就像「支點」,離施力端愈遠,就能舉起愈重的東西。而有影響力的行銷主題,一定藏在顧客最關心的事情裡,他笑說,「據說有三分之二的人一輩子都在減肥,所以『卡路里日記簿』的力量一定很大!」。
Lesson2 : 品牌溝通從消費者觀點出發,拉近距離
然而,現在看似票房保證的主題行銷,卻是從挫折中摸索出來的道理。
一支廣告,指的是「好鄰居」的形象廣告。有些行銷經理人認為「形象廣告」只是浪費錢,但劉鴻徵認為,那是「喚起好感度」的第一步,只要後續能用「行動」證明決心,就有可能扭轉顧客對品牌的刻板印象。
我們做的是communi-action,是『傳動』,不是『傳播』(communication) ,」他強調,有觀念,還要有行動,影響才會大
因此,第二步便是舉辦行銷活動。第一種行銷,是能夠融入顧客生活的「城市行銷」。7-ELEVEn第一個贊助的大型活動,是台北縣貢寮的海洋音樂祭。過去,這只是個不到十萬人參加的小型音樂會;但在7-ELEVEn加入贊助後,參加人數一舉成長兩倍以上,成為年輕人的夏天嘉年華。
第二種行銷,是由Hello Kitty磁鐵拉開序幕的「全店行銷」。它不僅是台灣連鎖商店「集點活動」的始祖,更是商學院的重要研究個案。2005年上半年,「你蒐集到幾個磁鐵了?」幾乎成為台灣人的最新問候語,更將7-ELEVEn的單月營收,推上101億元的歷史新高。
第三種則是「角色行銷」。2005年誕生的OPEN小將,迄今可說是曝光度最高的本土企業公仔。這隻性格定位為凡事「open mind」的外星小狗,傳遞的是7-ELEVEn關懷、友善的企業精神。而環繞在這個角色周圍、多達12個成員的公仔家族,則除了在7-ELEVEn門市設有獨立貨架、百貨專櫃外,也會出現在統一超商各大活動場合裡。2008年甚至突破企業界線,成為北京奧運中華棒球隊的吉祥物,相關商品年銷售額超過10億新台幣。
劉鴻徵認為,OPEN將家族拉近了7-ELEVEn和小朋友的距離,「同樣是做品牌,顧客不能抱著logo睡覺,卻可以抱著玩偶睡覺!」
Lesson3 : 活動規畫
即時反應話題,引爆趨勢
反應快速,是許多人對7-ELEVEn行銷活動的評價,儘管活動期間長、次數多,卻依然能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話題。刺激行銷部做出反應的發動器,便是POS系統和網友意見。
「情報,會使人更累!」劉鴻徵半開玩笑地說,沒有情報系統時,要等活動結束才知道成效;但系統建立之後,隔天業績回報一來,是贈品加碼?還是活動延長?立刻就要做出修正行動。
對此,他又提出「定滑輪vs.動滑輪」理論。在行銷活動中,活動期限、贈品、代言人等計畫目標,都是「定滑輪」,可以改變施力方向,但無法省力。而在活動期間中發生的新聞花絮、顧客反應等「事件」,則是「動滑輪」──「去回應這些事件,效應就會擴大,宣傳會更省力!」
近年來,網路與社群媒體興起,大幅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劉鴻徵比較,過去廣告與消費者行為的關係是AIDMA (attention, interest, desire, memory, action),現在卻變成AISAS(attention, interest, search, action, share)。其中「search」和「share」,主要都發生在網路上。
而網路的即時性與互動性,也確實有助於7-ELEVEn回應顧客需求。例如,有一款炭火燒牛肉堡,因為常被網友抱怨「太小」,行銷團隊索性舉辦臉書投票,請網友決定漢堡尺寸。結果有68%的票數主張加大,7-ELEVEn便從善如流推出加大產品,帶動銷售回升。
由於大眾媒體的廣告成本偏高,也促使7-ELEVEn多管齊下,透過手機APP與Facebook,直接與顧客溝通。目前,台灣7-ELEVEn已有170多萬名粉絲,高居全球各分公司之冠;也開發多款APP,無論你要找洗手間、印文件或計算卡路里,都有相關APP可使用。劉鴻徵說,進入數位時代,7-ELEVEn的行銷目標就是「是成為與顧客形影不離的『隨身媒體』!」
(採訪.撰文 / 陳芳毓,編輯 / 陳清稱,本文取材自《經理人月刊》2012年6月號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Carnival Cruiselines: Waterslide Escape

拜託甚麼時候我們出個這樣級數的廣告

Carnival Cruiselines: Waterslide Escape:
Carnival Cruise Lines is a British-American owned cruise line and to promote their Cruiselines they created this great outdoor billboard.







Company: Carnival Cruiselines

Agency: Arnold Worldwide

Country: USA USA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由行動裝置流量分佈看 iOS與 Android 誰需優先


由行動裝置流量分佈看 iOS與 Android 誰需優先

轉貼自 http://www.inside.com.tw/2012/06/03/traffic

寫在前頭,以大戰略來看,不論未來到底 iOS 或者是 Android 系統或者是 Windows 系統,誰勝誰負,最終都還是「美國」公司掌握了未來的行動 OS 世界,但我們仍然會窮極無聊的為兩邊的優勝劣敗爭得死去活來。細分來看,Android 的智慧裝置大軍在過去一、兩年,的確在市場份額上頭追趕上並超越 iOS 系統,但有趣的是,在數個「網路使用量」的報告當中,卻無法觀察出類似的結論。
根據 Business Insider 的這篇文章「Apple Is Destroying Android In Mobile Web Usage–Which Begs Key Question: Who Uses Android?」,引用NetMarketShare的資料(如下圖),可以看到iOS 占到整個網路流量的近六成強,而Android 則約只有兩成弱,顯然這中間出現了什麼問題?

而同時間,他們引用現在目前美國火紅的電子商務網站Fab 的數據, Fab 的 CEO Jason Goldberg 最近在訪問中指出一個驚人的事實,30% – 40% 的 Fab 瀏覽者是透過行動應用程式瀏覽,而其中的 95% 來自於蘋果裝置,也就是 iPhone 與 iPad ,這代表來自於 Android 裝置的瀏覽量不到 5% ;當然,這也許跟 Fab 的消費族群可能有著相當大的關聯。但同篇報導的 Gilt Groupe CEO 也指出類似的結論,對於大多數的 Android 應用程式開發者來說,可能會賺不到錢、Google 可能也賺不到錢,甚至連電子商務網站也賺不到 Android 使用者的錢。
這時候,您可能就會想問,那麼 inside 呢?以過去30天的流量來看,利用Google 分析的數據,Inside 的 iOS 裝置流量占了行動流量的 80% ,而 Android 只占了 15%;好吧, Inside一定是個特例,那我們再來看看筆者看得到的另一個小服務「愛料理」數據, iOS 裝置則是占了 69%,Android 裝置則是 30%;從這兩個小網站看起來,iOS 裝置流量都仍然大勝於 Android 方。
那麼對岸呢?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也剛好有相關的數據,iOS 端的流量占有 58%,而 Android 側則占有 42%,

而以成交金額與筆數來講,iOS 系統的交易金額則占到總金額的 78%。
從幾個數據的脈絡可以看到,如果最終 Android 使用者們,如果只是把 智慧型手機當作是高級一點的Feature Phone (傳統手機),那麼這個市場份額還重要嗎?對於開發者或者廠商來講,如果非得有優先順序或者是 Mobile First 的概念時,又到底何者需要被重視呢